close

「地獄之門」整體就像自成一個世界,表現了肉體的痛苦與情慾的狂野、生命的奮鬥與死亡的悲鳴


        一八八○年,羅丹接受政府委託為裝飾藝術博物館大門設計雕塑,在飽讀但丁《神曲》後,他決定提出「地獄之門」The Gates of Hell,以書中描述的地獄景象作為門上的浮雕題材,以與義大利雕塑家吉貝爾蒂為佛羅倫薩洗禮堂所作的「天堂之門」相呼應。
        雖然這計畫在幾年之後取消了,但羅丹仍舊持續創作,直到三十七年後他去世仍未終止,因為「地獄之門」已變成他激發靈感、表現創作的主要泉源與舞台。
        戶外庭院展示的「地獄之門」高6公尺,據說門上共有186個人物,分成17組場景進行著17段主題,包括門最上方的「影子」(The Shade)、門楣中央的「沉思者」、以及「吻」(The Kiss)、「夏娃」(Eve)等後續獨立的作品。
        在它面前,我的第一印象是群魔亂舞的紛擾,水平視線上的人物好像都要掙脫飛出那塊桎梏他們的門界,是如此的生動。然而這只是我看到的部分場景而已,作品本身還有其他主題。根據一些評論家所說,「地獄之門」整體就像自成一個世界,表現了肉體的痛苦與情慾的狂野、生命的奮鬥與死亡的悲鳴。在這些強健與纖弱的肉體中,羅丹盡展他擅長的情緒與運動表現、象徵和扭曲的雕塑手法來揭示人類的豐富情感。



PS.
羅丹堅信:“藝術即感情”。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,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。以此而論,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。然而,他的偉大,還在于他的深刻思想: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,如膚淺的熱情,空洞的誇張,虛假的內涵。他偏愛悲壯的主題,善于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。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,既動人之情,又啟人之思,使我們得以神遊于心靈的波濤,生命的奧義,宇宙的玄遠,創造的神奇。由此觀之,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,超越了門戶派別,超越了時代和區域,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。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,熱愛自己的祖國,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。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,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。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,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,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。(摘自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shuhua/2006-06/10/content_4673805.htm)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(待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godspeed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